在這個充滿了房地產投資機會的時代,許多業主希望能夠利用自己的物業來套現,為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然而,有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會發生,就像我們今天要談論的這位母親蘇女士一樣。
蘇女士已經在一手物業中居住了廿多年,一直以來都沒有發生過什麼問題,讓她和家人過得非常安心。她的兒子計劃要結婚購買自己的房子,於是蘇女士想到了利用現有的物業來套現,為兒子提供首期款項。
政府最近放寬了按揭貸款的限制,業主在不上按保的情況下最多能申請到七成的按揭額度,這讓蘇女士看到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加上銀行提供高額的轉按回贈,她覺得自己的計劃非常可行。
然而,在蘇女士詢問銀行關於物業估價的事宜時,卻得到了一個令她無法理解的答案。銀行告訴她,所委聘的估價行不願意對她的物業進行估價,意味著她的物業被視為凶宅。這讓蘇女士感到相當困擾,因為她知道自己的物業絕對不是凶宅,而且同層和上下層的單位也從未發生過什麼不幸事件。
後來,蘇女士終於找到了原因。銀行職員引述估價行的說法,指出在一篇新聞報道中提到了一個人在她所居住的單位跳樓自殺。然而,蘇女士在查閱該報道後發現,報道並沒有提及涉事單位的具體位置。通常情況下,媒體在報導類似事件時並不會公開詳細地址,只會用「某區一個屋苑」或「某屋苑的中層」等方式來描述,這樣做是為了保護隱私。
蘇女士不甘心就此放棄,她開始進一步調查,最終發現確實有一個事故發生,而且與報道中提到的日期吻合。然而,這個事故發生的單位與蘇女士的單位相差十多層樓,而且該事故的主角和蘇女士的丈夫同姓,這讓她相信有人將錯誤的資料標記在了她的單位上。
當蘇女士發現自己的物業被誤認為凶宅時,她並沒有選擇放棄,而是決定維權。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業主有權保護自己的財產和利益。如果蘇女士不去追查真相,她可能會面臨無法套現的問題,甚至物業價值下跌的風險。所以,作為業主,我們應該要有足夠的勇氣和毅力,堅守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