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3月開始,中國大規模取消了從美國的訂單,這預示著中美兩國的經濟關係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這種行為被外界解讀為中國開始反“脫鈎”的跡象。
中國取消了原定於4月至5月進口美國110.4萬噸玉米的訂單,相當於取消了美國對中國出口量的7.4%。這一舉動導致美國玉米期貨價格下跌到八個月以來的最低點,專家甚至形容中國收回了對美國的重要支持。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之一,每年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玉米、大豆等農作物。而在所有進口糧食的來源國中,美國是中國的主要供應國。
為了減少對糧食進口的依賴,中國開始提高國內糧食的自給率,這也是取消大規模從美國進口糧食訂單的原因之一。今年,中國已經開放了巴西、南非和俄羅斯等三個新的糧食進口渠道,這為其他國家的農產品出口提供了新的機會,同時也為中國的糧食安全提供了更多保障。
根據海關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進口的玉米總量為1203萬噸,同比減少了11.5%。中國的主要玉米進口國已經分散到美國、烏克蘭、巴西、保加利亞等多個國家。
此外,中國還取消了價值3200億元的芯片訂單。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的芯片進口額大幅下降了22.4%,進口金額減少了470億美元(約3200億元人民幣)。這表明在美國加緊對華芯片限制的背景下,中美之間許多訂單被取消,對美國芯片巨頭造成了重大打擊。
面對巨額利潤的流失,美國的芯片巨頭們不得不採取行動。7月17日,他們的高管與拜登政府的高級官員會晤,敦促美國政府不要再出台對華芯片出口的更多限制。這些芯片巨頭在中國市場上有巨大的利益,例如高通公司60%以上的全球收入來自中國市場,英特爾在中國的銷售額占其全球收入的25%以上,英偉達全球銷售額的20%來自中國市場。
可以看出,這些芯片巨頭聯合起來施壓是為了保護自身利益,不希望失去中國這塊龐碩的市場。他們希望美國政府放寬對華芯片出口的限制,以保持他們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地位。
中國取消大量從美國的訂單,以及減少對美國芯片的進口,反映了中國正在努力降低對美國的依賴,並尋找其他供應國和合作伙伴。這可能是中國在應對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限制和技術封鎖措施的一部分。中國希望通過多元化供應來源和提高自給能力,減少外部風險對其經濟的影響。
然而,中國的這些舉措也會對美國產業產生影響。取消的訂單和減少的進口量將對美國的農業和芯片行業造成損失,尤其是對於依賴中國市場的企業來說。這也可能加劇中美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進一步影響兩國的經濟關係。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描述的情況是基於2023年9月的信息,未來的情況可能會有所變化。中美經濟關係的發展仍然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政治、貿易政策和國際關係的變化等。因此,對於中美經濟關係的具體發展,還需要密切關注相關的新聞和事件。